对市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第 20号建议的答复
蛟卫健发〔2024〕36号 签发人:王向东
李玉琴代表:
您在市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 关于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及服务能力的建议》(第20 号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提出建议
(一)破解乡镇医疗机构人员和人才短缺问题。
(二)强化乡镇医疗机构必要医疗设备的投入。
(三)强化乡镇医疗机构的职能及服务意识。
二、具体举措及进展情况
(一)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各基层医疗机构优先选派在编在岗卫生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参加培训;蛟河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分别与基层医疗机构签订医联体、医共体协议,中医院选派专家到基层单位义诊、巡诊服务7次,共惠及辖区居民144人次,中医专家培训“带教”技术帮扶4次,对12名基层卫生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市直医院专家下沉到专家门诊坐诊28次,全科医生陪同坐诊,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指导,规范诊疗常规,指导开展个性化、连续性医疗服务,惠及辖区居民226人次。通过事业编招考、专项招聘、“县聘乡用”“乡聘村用”等方式,积极引进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壮大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根据各乡镇街的人口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能力建设情况,我们确定了“以中心带周边”的发展思路,优先发展漂河、天岗、白石山、新站4家卫生院,根据工作需求,配备CT、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影像、检验等医疗设备,大力提升这4家单位医疗服务能力,辐射带动提升周边乡镇街医疗服务水平。四家卫生院根据实际选派6名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到市医、吉林市三甲医院进修学习,进一步促进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升。市医院开展巡诊、义诊工作2次,惠及辖区居民60人次。二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双向转诊,上半年上下转诊115人次。根据各片区诊疗量在区域医疗中心医院动态优化设置“联合门诊”,加强诊疗能力,接收区域内其他卫生院不具备诊治能力而又未达到上转标准的患者5人,起到中间支点作用,为群众就近就医提供便利。
(三)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以优质服务年活动为载体,统一明确服务内容和标准,通过典型带动、榜样引领等有效方式,激发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各基层医院在环境卫生、服务态度、服务意识、医疗技术水平等方面快速转变和提升,提升群众就医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引导各基层医疗机构延伸开展服务,认真落实首诊负责,乡镇医院不能诊治的患者,指导协助患者转诊就医。各基层医疗机构与市医院、中医院建立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服务通道,帮助危急重症患者及时就医,提升群众就医的安全感。全市所有缴纳基本医疗保险的患者在县域内定点医院住院诊疗,均享受“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报销政策,彻底解决了群众“无钱看病难、结算报销慢”的问题。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人员、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上门服务。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一)全面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为基层卫生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2024年已开展3个方面招聘,一是事业编公开招聘。设置卫生专业技术岗位46个,笔试面试考核通过30人。二是开展“三支一扶”专项招聘,面向高校为基层招聘专业技术人才16名,目前均已上岗。三是开展“县聘乡用、乡聘村用”招聘,设置岗位15个,招录4人,即将上岗。
(二)持续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财力投入。2024年计划上争资金4286万元,开展基层医院病房改造及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目前已通过国家提级论证,发改部门正在积极推进。
(三)全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持续巩固优质服务年活动成果,开展优质服务提升年活动;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市医院和中医院牵头覆盖所有基层医疗机构,逐步建立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共同体,推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形成“向下开展技术支援,向上输送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引导各类资源向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下沉;发挥好市医院、中医院的龙头带动能力,统筹推进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好妇科、儿科、康复、临终关怀等特色专科。
蛟河市卫生健康局
2024年 10月 25日
联系人姓名及电话:朱洪波15981254666
抄送:市人大人选委